年初,一股整治低俗文化之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于整个网络,所有中文网站在政府的压力下不得不对进行自身的自查。当然,在倡导绿色网络的背景下,对 *** 、低俗文化的网络信息打击,许多专家、网民、家长无不为之称好,显然,青少年群体由于自身的控制能力等因素,低俗文化对这个群体的危害最大。
一
陶东风教授在《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这样写道:由于消费文化注重的是身体的价值观、审美价值而不是生产价值、实用价值,所以,身体的图像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打造合意的身体外形,消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的意向(特别是女性的身体意象)以供大众模仿。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开始兴起。
这也难怪,诸如新浪、腾讯、网易、天涯等大型网站都开设了图片板块,一股新的网络文化(读图时代)在短短几年内形成了一种新坐标,许多网站为了吸引广大网民眼球,赚取网站点击率,使用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图片:或充满暴力血腥、或使用妩媚女子、或是千奇百怪。而一个成功的网站,其运营者们对广大普通网民的心理是了如指掌的,这些其实并不算高雅的图片或文字(有些甚至处于低俗与 *** 的交界)网民们是经不起任何诱惑的,于是纷纷往这些网站运营商所早已挖好的深渊里面跳。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交易现象。只不过这不是单一的交易关系,而是集体与单位的关系。网络作为一个集电视、报纸、广播于一体的多媒体载体,其存在的优越性是运营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网友互动强、内容信息大。而21世纪,恰恰是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通过网络学习、在网上娱乐、利用网络赚钱等等不绝于耳。
大众的心理都是非常简单的。
春晚小品《不差钱》,小品其中的那些“经典”话语,成了百姓们的热门谈资,而作为小品本身,在春晚格调如此高雅的晚会上,虽不能将它定位低俗小品,但最多也只能扣上庸俗的帽子。这小品不能代表广大的百姓生活,但得到了一种证实:大众并不反对庸俗作品,只要能给大众带来欢乐,大家都会欢迎的。
专家们更多时候所扮演的角色是“愤青”。动不动就是批判这个或者那个低俗;又或者批判80后的文学作品如何。我认为,如今社会给予百姓们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工作上的、情感上的、学习上的,如此大的压力背景下,人们在空闲时间,难道还非得继续坐下来要么办公,要么读一些《论语》、《孟子》么?
人们在选择网络娱乐的时候,看一些纯粹的图片,虽然低俗或者庸俗,但能缓解疲惫的压力也是情理之中的。
“存在即合理”这句古话我并不认同,但是在不违法乱纪的前提之下,只要大众并不反对且都能接受的所谓低俗文化,我认为何尝不可呢?
二
中央七部委的《低俗文化整治之风专项行动》不仅给了网站管理者们戴上了紧箍咒,同时,也在呼吁和教育广大的网友们如何文明上网。
低俗在字典中的词义很简单:低级且庸俗。而低级且庸俗的东西却又恰恰能迎合广大网民的心理口味,而国家却又要严厉打击,这似乎成了一种鲜明的乌托邦上网理论。于是,有网民便问:电视上,那些趋近于 *** 的内衣广告、减肥广告为什么屡见不鲜?甚至每到深夜,某些电视台的广告开始不停的持续几小时都是轰炸这些“伪 *** ”广告。
前段时间,听说这么一个消息:某文学网站接到省里专项整治小组的通知,要求检查该网站,网站负责人一下子删除了一万三千余篇文学作品,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内部分情节的描写相对还是入骨了点,但很多描写,都是基于文本的文学质量而设定。但如果专家们为了找茬,同样也可以将这些作品以引诱挑逗性文字背叛死刑。
同样,也有网友说:论坛上发帖也似乎越来越困难,不能出现骂字,不能出现过火的照片,一定要高雅,以及这个那个的限制,他们这帮人生存于网络也越来越无聊。
帖子,有的时候是需要娱乐化,娱乐化也可以转化成大众化,但不一定就是低俗化。很多网上信息,评判“低俗”的尺寸还是有些狭隘。有些聪明的网友开始纷纷玩起了文字游戏。
这让我想起了某书中关于这样描写女性“贞洁”的:一个 *** 经过重新安装处女膜后她能否还算个处女?甚至报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某 *** 在赚够本钱后就去安装了一个处女膜,然后永远忠于她的丈夫。
大众骨子里并不排斥某些并不违规的庸俗文字或照片,非得要叫大众都去学习安装处女膜后嫁人的 *** 么?也就是说,明明是个平凡的人,为何还要让他们去学习高雅文化呢?
三
很多时候,归根结底,因为各种限制,草根文化也许在经历了几年 *** 后会逐渐形成一种衰退迹象。而这更多的感觉政府在实行政府官方网站的保护主义而进行的所谓“严打”。
天涯、猫扑等bbs上,挑逗性的标题文字、谩骂式的回帖屡见不鲜,和谐社会下本应要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的政府号召,但是纯粹骂人的文字远没有一篇文字中不带任何一个脏字的攻击性文章杀伤力弱得多。比如韩寒与白烨的争斗,比如姚牧云抄袭事件中那些批判这个17岁孩子的网友,其人身攻击力度比一万个“ *** 的”要强上数百倍。
部分草根们的发泄情绪也无非就是习惯的说些脏话罢了。固然网络的文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封贴、删除id等行为总不是良好办法。曾与一厅级干部一起吃饭,那干部已将“他妈的”三个字说成了一种顺口溜了,而这种人大有人在。关键还是在于主题宣传教育,虽说低俗文化的直接受害者是青少年学生。但是,在倡导语言文明的时候,又有多少单位、多少学校利用好几年时间在正面进行宣传?
网络只是生活的其中一小部分,固然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使用文明用语,为何不先从现实进行主题思想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官员们的高明之处就是他们早知道花一座金山用于宣传和教育所来的效果还不如通过一份文件对下面进行严打效果来得更好些。
话语权永远都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并利用这把利器行走于江湖。而草根们若要继续行走于网络江湖,那势必要进行创新,换新的方式发帖,用新的审视事件的角度去评论,时刻保持着一种上网态度:我在工作中受了很大委屈,在单位无法对领导同事发泄,在外不能对朋友发泄,回家也要当作若无其事,当然,在网络中也得平心静气,不骂街,不吵架。
当网络上没有愤青的时候;当网络上没有任何谩骂的时候;当网络上只有那些三字经、二十四孝的时候;当网络上只有领导们讲话照片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时候,网络也会消失了。